close

朋友給她家的小朋友看Tana Hoban的White on Black一書。她家的小女孩得得說這些鈕扣是香蕉,媽媽看了覺得真是有趣,找一天也把家裡的小人抓到電腦前,讓她看圖說話一番。結果,她說這是餅乾,跟朋友家的小男孩加加一樣。我想大部分沒看過鈕扣的小孩都會說是餅乾吧!

還有其他幾個圖,小人的回答不會令人太意外,除了凱羅...

正中間那張圖,說真的,媽媽也不太知道是什麼,小人也是想了一下,才說是凱羅,而且說得斬釘截鐵!媽媽不得不佩服小人聯想力驚人!

這是凱羅!有像吧!


畫面取自包姆和凱羅的星期天包姆與凱羅的購物記兩本書。

上次和媽媽烤蛋糕,很興奮地說"跟凱羅一樣",說的是下面這一頁!凱羅不算是小人的最愛,但因為兩人行徑頗多類似,所以可以取得小人的共鳴吧!

第二行最右邊的小鳥說成了鴨鴨,媽媽指著左邊的鴨鴨說"這是鴨鴨",再指著右邊的說"這也是鴨鴨"?小人就補充:"這是鴨鴨呱呱呱。"又想了三秒,大概怕媽媽還是不明白,所以又補了一句:"這是大鴨鴨。"當她講大鴨鴨時,媽媽實在很想笑。其實大鴨鴨這個字,也呈現了小人這階段對大小的觀念--以高度而非體積或寬度來決定。

前天在圖書館剛好又看到Tana Hoban的這一本Black on White,就順便又借回來。這一本小人小時候媽媽借過幾次,一歲以前完全沒有興趣,一歲多會講話了,會指著一些圖案說出來是什麼。有趣的是:其中有一個答案在十個月之後改變了。下面這張圖上是前天說的答案。


第一排第二張圖在十五六個月的時候,說這是兜兜,就是圍兜兜,經過十個月,兜兜變成了棒棒糖。十五六個月時能講出來的還有(眼鏡)和(鑰匙),其他就不記得她有說。我那時候大概只多教她認湯匙和叉子,其他都是她經驗以外的東西,我就沒多講。

十個月之後,每個都講出來了。不過,不是每個都一下子就講出來。像是大象那一張,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想了幾秒,然後就說是小狗,直到第三次,才說"這個Chancie不知道。"水桶那一張,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沒講話,第三次就恍然大悟是垃圾桶

看小孩子的異想固然有趣,但更有趣的是觀察到是這種自我檢視的過程。至少從這兩個例子讓媽媽覺得媽媽某些無為而至的做法還是很不錯的。因為當小孩子講不出來或講不對時,媽媽不會有什麼comments,也不會跟她說這是大象這是水桶,所以小孩會繼續自己從自己的經驗中去搜尋相類似的經驗,甚至當她找出來了,還會心存懷疑,一再比對,最後結論出"我不知道"。這個從"小狗"到"我不知道"的過程讓媽媽很高興,因為知道小孩子小腦袋有在動。那個從無言到"垃圾桶"的頓悟過程也是。

另外一件有趣的事:前面說過,小人小時候對這兩本黑白書沒什麼興趣,結果前天發現竟然每個圖都會講之後,就自己拿著這本書講得很高興,大概以為自己會看書說故事了,就跟爸爸媽媽一樣。原來,小baby書還有增進信心的效果。不過,講完兩遍,第二天再要她念,就又沒興趣了。
 

(感謝Truth提供最前面兩張圖讓我直接引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my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